0731-85418288
|
私募大时代来了!重视安全感的银行资金都要进入私募了,你还担心什么?时间:2017-05-23 当你还在怀疑私募的安全性与合法性的时候,银行资金已经悄然进来了,委外通道业务一旦打开,银行或将成为市场最大的三方机构,而投资人的收益将大大降低,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和货币泛滥的今天,加大大类资产配置,提高优质资产的杠杆配置,平衡选择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一直以来,大部分外行人对私募就有与生俱来的偏见,一听到私募就觉得那是不合法的,千万不要去碰,甚至还担心身边从事私募的朋友。但私募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大家会对私募产生诸如以上的种种偏见呢? 我想,无非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私募” 的名字效应 首先私募中的“私”、“募”都是较敏感的词汇,“私”,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而在平常的运用中,也多是“自私”、“私下”、“走私”等用法。另外,私募中的“募”字在形体上极像内幕的“幕”字,因而这两个字加起来,给人的印象似乎都不是很好,所以,单从名字上来看,也很容易对私募产生偏见。 但事实上,私募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 它相比公募,在灵活性、建仓成本、业绩收益分配、投资决策等方面都更有优势,因而更受投资者欢迎! 2.华尔街电影的影响 在国内,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非专业的,对金融以及私募基金的印象无非就是从一些华尔街著名电影中获悉,或者是百度搜索的一些杂乱、片面的信息。 比如著名的《门口的野蛮人》所展现的便是一个蔑视一切规则的PE行业形象,狡猾、贪婪的PE们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吞并处于困境中的公司。他们不在意企业的长期增长,只追求自身资本的短期快速增值。因此,他们甚至有个很不体面的绰号“秃鹫投资者”,通过猎食那些伤痕累累的公司并在重组之后谋取巨大利润。所以,受这些电影的影响,私募在大家心中自然就变成了贪婪、逐利的资本家们巧取掠夺的工具,安全感瞬间崩塌。 但真相是,电影为了良好的吸引力及收视效果,大多都会虚构情节,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出导演所需要的效果,而这就是电影与现实的区别。 3.非公开形式,被疑暗箱操作 一直以来,人们对私下操作、非公开的东西带有与生俱来的不信任感,比如上学时的优秀学生代表选拔,工作后的升职竞争等等,如果不公开透明,往往被人冠上“内定”的帽子。 私募也是如此,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公开募集,不能公开宣传,因而金融本身的风险就会在私募行业被无限放大,一但出现风险或者盈亏,就会引起人们的猜疑,而加上行业本身的乱象行为,比如部分机构的内幕交易、暗箱操纵等等,更容易加深人们对私募的偏见。 然而,非公开性是私募与生俱来的特点,由于私募的门槛较高,只能针对高端人群,且对人数、额度都有限制,所以无需对外宣传。另外,也是监管层的刚性约束,作为合法合规的私募机构,必须无条件服从监管层的相关要求。 4.行业乱象丛生,投资者以偏概全 私募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前,政府对私募的监管十分混乱,导致行业乱象丛生,除了正规的金融机构名正言顺的发行私募产品,一些非金融机构巧钻法律空子通过操纵个人账户的形式来进行私募,因而一段时间,大家对私募的看法就是“非法集资”! 但随着这两年监管层多措并举规范私募行业以来,私募行业大浪淘沙,迎来了阳光、健康的发展环境。因而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 5.私募核心人物作用突出,易受个人影响 私募基金主要投资表现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操盘水准,基金经理实际就是该基金的灵魂和核心,因而容易导致投资决策主要依赖于团队的核心人物,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比如徐翔的敢死队凶悍作风、王亚伟偏好冷门灵活多变的投资风格等。而一旦跟钱有关的重大抉择依靠团队中的个人力量时,尤其是在风云突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容易产生不规范、不安全的想法,从而加深对私募的偏见。 实际上,对于私募基金投资者来说,能让他们获得投资成功的关键是遇到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因为有着过往业绩持续稳健的基金经理能够使私募基金投资更快更多的获利。 当然,大家对私募产生偏见的原因,除了以上种种,还跟自己及身边人投资私募的经历、自身的投资习惯等有关,正如,对一个事物产生好印象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偏见的产生则是一瞬就能决定的。 但如今,是时候消除你对私募的偏见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监管层多措并举严格监管,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一法六规”的监管紧箍咒戴在私募的头上,即便是有偌大能耐也无可奈可,所以说,私募的行业环境已被监管层“打扫”的差不多了,投资者也该消除偏见了。 另外,偏见源于不了解,所以投资者应该秉承理性原则,系统的学习私募相关知识,然后再做决定,因为对于极度缺乏理性的资本市场,我们更应该抛却自己的偏见,理性地看待市场、看待私募。 如今私募的规模早已突破11万亿,都快12万亿了。各种规定也在筹划完善中。今时今日,私募正慢慢走向走规化,正轨化。对私募还不了解的人,是时候放下对私募的偏见了。再有人质疑私募,就把这篇文章丢给他! 私募有何魅力,竟引银行放心托付14.3万亿委外资金? 这两年,你可能已经发现,很多牛逼的人都“奔私”了。比如来自金融行业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基金一姐”王茹远、投资大佬邱国鹭等等。 企业家“奔私”的代表有:打造了如家和携程网两家上市公司的沈南鹏、新东方的俞敏洪、著名投资人徐小平等等。实际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而“国民老公”王思聪、歌手胡海泉、黄晓明、姚明等名人也都纷纷转型,设立了自己的私募机构。 而在近两天,私募圈都被“14.3万亿银行资金要进入私募”的消息刷屏了,确实,一直以来风险偏好较低的银行资金大多都投向了债市,而如今银行委外资金却开始将目标转向私募机构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什么是委外业务? 就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委托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来管理运作自己的自营资金或者理财资金。 根据银行口径统计,目前银行委外业务资金规模在16.69万亿左右;而据信托、基金资管等口径统计,目前通过委外渠道投向债券的规模约为2.01万亿元。 近日,多家私募人士透露,近期不少银行屡屡登门造访,意在加强与私募的合作,将庞大的资金委托其进行投资。 而为深入研究私募行业如何更好地与银行委外资金对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7月27日在京举办私募基金对接银行委外资金专题座谈会,乐瑞、佑瑞持、星石、格上等15家私募机构的代表参会。 其实,早在前两年,工商银行、招商银行(600036)等一些较早涉足二级市场的银行开始试水资金委托给私募进行投资,而近一年多以来,各类银行纷纷进入,特别是以城商行为首的一些中小银行,委托私募机构进行投资更成趋势。 银行为什么看上私募? 是为了处理手中的巨额资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达60879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同比增长56.46%。 2015年全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有46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86792只,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 对于银行来说,在理财端吸金容易,但吸收进来的资金需要寻找出口,巨量的资金找不到投向,委外便成为趋势。 私募自身的优势 01 私募基金的期限较长 私募封闭期限长,故运作期稳定,而对于大资金级别又容易在理财端吸金的银行理财资金来说,长期限不是问题,因而很多银行对于资金期限也开始变得久长。 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对接的一些银行资金期限在3年左右,同时对止损线并不十分严苛。 02 私募基金操作灵活 与公募基金十亿百亿的规模相比,规模较小的私募基金投资操作更为灵活,能及时跟进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快进快出,牛市可满仓获取全部收益,熊市可空仓规避系统风险,投资策略众多。 而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在股市下跌时,由于仓位较高往往转舵较难,转变投资风格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业绩表现往往大起大落。 03 私募更规范更安全 公募将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视风险,私募的监管比信托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托有“一法三规”,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规”,特别是新规实施后私募大洗牌,行业运作更规范,信息披露更公开,私募产品也更具安全性! 04 私募追求绝对收益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较少,主要依靠提取业绩报酬生存,而超额业绩必须在每次净值创出新高后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资者赚到钱,私募才能赚到钱。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强,需要追求绝对的正收益。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门槛较高,只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进行募集,因此能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满足客户的特殊投资需求,对于银行的大额资金来说,这是很大的优势。 总之,一直以来,风险偏好较低的银行、保险对委外资金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很少与私募合作,而如今,如此追求安全感的银行都已经进入私募了,可见私募经过不断发展和成熟,已颇具优越性!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